文/视频 三湘都市报·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项炜 朱帅铭 蔡银 易莉
常德澧县的乡间,有一座独特的美术馆静静矗立在溪水青山之间,它没有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,没有森严的展览柜,而是以旧砖老木、残瓦断石构筑而成。
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被精心安放,每一片木雕都有自己的归宿。这座美术馆,便是雷鸣与其弟弟雷亮、弟媳秦香一家合力打造的溪上美术馆。
一砖一石,皆有归处
3月22日,记者从澧县出发,驱车行驶一小时,才抵达位于澧县甘溪滩镇的溪上博物馆。下车后,首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挂着“溪上美术馆”招牌的“老房子”,穿过这间房,眼前豁然开朗。一条通往美术馆的小路蜿蜒而上,石子小路旁是大片油菜花田,在风中掀起一阵阵金色波浪,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令记者不由得放慢脚步,沉浸在这片乡野的诗意中。
抬眼望去,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静卧在山腰,青砖瓦黛,木梁雕花,气势恢宏,与周围的山水浑然天成,没有一丝突兀。
初见馆长雷鸣,他正在美术馆为来访的宾客讲解馆藏的来历、故事,神情专注,语调平稳,仿佛在与旧物“对话”。“这世间没有无用之物,只有未被发现价值的宝贝。”雷鸣轻轻抚摸着一扇雕花木门,眼中满是珍惜。
展开剩余63%多年来,他奔走各地收集老物件,将那些被遗弃的门窗、雕梁、青砖、旧瓦一一带回溪上美术馆。在这里,它们被修复、重组,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“这些东西原本都有自己的故事。”雷鸣笑着说:“我只是帮它们找到一个继续讲述故事的地方。”
美术馆里的陶坛、竹编、雕花窗棂随意摆放在院落中,与人亲近,像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一家合力,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
“我弟媳吃了很多苦,奉献特别大。”雷铭感慨道。溪上美术馆的建成,若没有弟弟雷亮和弟媳秦香的支持,或许仍停留在构想之中。
目前,美术馆的日常运营、展览策划、访客接待,皆由秦香打理。而雷亮则负责美术馆的后勤与资金筹措,确保长期维持。三人分工明确,让溪上美术馆从梦想逐渐成为现实。
不过,雷鸣的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起初,他的家人并不理解。“妈妈骂我是败家子,天天搞这些‘害人的事’”。雷鸣苦笑着说。母亲甚至不止一次地对他进行“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攻击”,责怪他痴迷这些“旧东西”,甚至影响了全家人的生活。“要不是有弟媳妇秦香从中调和,这个美术馆恐怕做不成。”
如今,随着美术馆的知名度提升,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,给周边村民带来新的生计,一张张50元的门票收入也平复了母亲的不安。他们开始相信,这座融合了乡土文化的美术馆拥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“湖南的工艺、民俗文化太丰富了,但因为缺乏系统推广,知名度远不如江浙、潮汕地区。”在他看来,湖南的文化底蕴深厚,三湘四水之间,民族迁徙复杂,风格多元,正因如此,湖南的手工艺呈现出一种极为丰富的美学体系。可惜的是,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推广和整理,这些技艺未能获得应有的市场认可。
雷鸣的理想并不仅仅是建造一座美术馆,而是希望以溪上美术馆为中心,辐射周边,构建一个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。他感叹道:“我想做的,就是把这些散落的文化碎片收集整理,向世界展示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
“溪上没有无用之物,一砖一石,各得其所。”雷鸣笑着说:“我就是站在这些工艺、文化身上的一只小蚱蜢。”美术馆的院子里,微风轻拂,鸟儿悠然啼鸣,声音清脆,人与物在时间的流转中彼此交谈、共存,一切都静谧且美好。让过去的记忆,在当代生活中继续流淌,或许,这正是雷鸣对乡土文化最深的理解。
发布于:湖南省